花蓮縣豐濱鄉社區發展協會日前首度舉辦貓公部落編織工坊體驗活動,由豐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建安、部落編織達人,帶領近30位來自外縣市民眾走訪部落工坊、傳統家屋等常民街道,讓大家認識及體驗部落引以為傲的文化傳統。
從商家林立、車流量大的台11線旁花51縣道進入貓公部落,隨即遠離塵囂,街道清幽,水秀山明,映入眼簾,悠閒步調自動開啟,如同倘佯在桃花源秘境之中。走進部落不久就會看見一座大建築物和廣場,貓公部落聚會所(八角亭),豐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建安表示,阿美族標示地名常以植物名稱、事件、人名或事物來命名,數百年前,阿美族祖先尋找耕居地來到貓公溪,看見滿山滿谷的文殊蘭(允水焦Fakong),因此命名之,日治時期以音譯稱貓公社,爾後改名為豐濱村。
阿美族Fakong(貓公)部落ilisin(豐年祭)因仍保有傳統年齡階級與相關祭儀、禁忌,對於頭目傳承及其名字,亦能清楚瞭解,民國103年4月28日登錄為花蓮縣文化局文化資產,是花蓮縣繼豐濱鄉港口部落第二個登錄為民俗文化資產的Ilisin。吳建安他說,Fakong豐年祭從建立部落開始直到現在從未間斷過,昔日主要農耕收穫祭儀結束以後,報訊息、召開部落會議、首先由年輕族人先到 Cilangasan奇拉雅山謁靈祭祖,再由部落頭目帶領族人依古禮祭祖迎靈,祭儀嚴守禁忌,從迎祭祖迎靈開始到表揚青年paiwa一直到新酒祭palimo之前,嚴禁女人、小孩、及非部落族人進入聚會所,新酒祭儀時,婦女或家中少女會帶著親自釀的酒到聚會所慰勞長老、耆老及家中辛苦的勇士們,情人之夜pakayat、宴客palafang、娛靈pihahayan、送靈kahayhayan祭儀,維繫整個部落的生活命脈。
外型像極了一把不能遮雨的小傘-輪傘草,常把庭園或水生植物池陰暗潮濕角落點綴得生機盎然,成株後剪取枝條,是上等的插花花材,在原鄉部落清澈的水田邊,亦可見其生命力旺盛生長著,是海岸阿美族傳統編織的材料,輪傘草蓆、隔熱用背心等是部落家家戶戶生活必需品,輪傘草(Faho’)編織也是部落婦女日常技藝。經採集-除葉-分類-曬乾後,利用少見的傳統編織器具,透過人力的巧手,一來一回的連續編織,讓試做的夥伴在過程中感受原鄉傳統氛圍,隨後部落「Ina」(阿美族語意指「母親」)教大家手作編織杯墊,瞬間現場時而一陣忙亂,時而靜悄悄埋頭苦幹,差點棄豐盛味美部落風味餐不顧,可見其編織趣味魅力。
午後,苧麻編織老師說,自己編織苧麻是40多歲才開始學習,小時候的她,經常看著母親編織,現在很多老人家都慢慢做不動了,記得的事也會隨她們離開,苧麻編織傳統手藝正逐漸消逝,她說,有傳承,文化才能得以延續,透過請教、訪談、引導耆老記憶銜接,一拼一湊將苧麻編織手藝尋找回來再繼續傳承下去。歷經四個月生長,採集後的苧麻經拔除葉片、浸泡、去皮取絲、曬乾、捻線、紡紗、煮絲、整經等繁瑣步驟後,才能進行最後一道工序-編織。從長輩們使用的紡紗器具、地上型整經器、織布器具等等,沿用傳統工具製作是貓公部落苧麻產業的一大特色。認真聽解說示範,學習與探索阿美族的傳統工藝,實際操作剝皮抽絲、捻線,大夥們原本的自信滿滿,沒過多久全變成手忙腳亂,看著部落耆老們熟練動作,如同一段美妙舞蹈,令人讚嘆不已。
活動尾聲,部落耆老帶著大家圍起圈圈,一起唱著原住民歌謠,隨節拍跳著傳統舞蹈,輪流淺嚐道地釀製小米酒,愉悅的氛圍讓每個人都感染上歡樂,呼喚著每個人內心純真的靈魂。離去前,吳建安理事長特別致贈在場每人一瓶編織繩套裝小米酒,期望能將這動人體驗與迷人傳統技藝散播各地,為部落創造更多的感動與效益。前進部落 (您的位置輸入:貓公部落,搜尋)